为什么突然想到吐槽“奶头乐理论”呢?
几天前我写东西,需要找一个词跟“步步惊心”搭配,但是搜肠刮肚,只找到了“处处是坑”。
总感觉俩词画风不一样啊!
于是我就求助百度,未遂;求助头条,未遂;又换几个搜索引擎,又未遂……。
原因让我愤怒:无论怎么搜索,出现的内容,全是与《步步惊心》这部电视剧有关的花边新闻!各种“若曦怎样怎样”、“四爷如何如何”、“刘诗诗走路步子大”、“林更新东北口音重”……。
我真心搞不懂,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冷静下来,得出的结论是:“也许确实没啥营养,但是,有人爱看!”
一看这些文章的阅读量,我都不好意思说我还有微信公众号——我辛苦小半年的工作全加起来,还不如一篇明星花边新闻的点击率。
总结原因,确实我的内容有问题,既不是发泄性的内容,如跟色情、暴力、游戏、口水战有关;也不是满足性的内容,如娱乐圈新闻、明星花边等等。
前段时间知乎也上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大V,靠爆照、编故事、抄袭段子起家,拿到几千、几万的关注?
有人回答的很好:同一个人,爆照回答1000赞,写情感故事1000赞,科普专业知识、还得到编辑推荐和一帮大V点赞的回答,才不到100赞——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所以,人民网的头条号最近也是各种爆明星八卦,下面好多人评论表示不认可呢,不认可归不认可,如此确实提高了点击率啊。)
前几年看《娱乐至死》,作者还担心,因为电视机的发明,会毁掉好多人,因为人们会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到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有着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大片,综艺,娱乐圈花边,网络游戏,热点消息,诸如此类。
而且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现在已经是非常精准的给每个人定向推送内容了,你看到的,全是你想看到的。
前段时间去一个乡下朋友家做客。
突然间,朋友家的孩子开始哭闹,哭的大家都有点烦躁了。
这时候,孩子的爷爷变戏法一样掏出一个手机递给孩子,哭闹瞬间止住了,孩子开始无比安静的刷起了手机……。
我都惊呆了。
朋友说:“手机比安抚奶嘴还好用呢。现在的孩子,对手机简直无师自通。”
奶头乐理论的应用,已经“从娃娃抓起了”。
“奶头乐理论”,布热津斯基提出。
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界精英的会议,其中包括乔治·布什、撒切尔夫人、比尔·盖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
这些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其最终形态就是“二八现象”,既世界上20%的人将占有80%的资源,而余下80%的人会被“边缘化”。
此种情况下,矛盾就可能会激化,甚至有可能会发生你死我活式的阶级冲突。
因此,布热津斯基提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必然的未来,而要解除那80%“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奶头乐理论”,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这种“奶嘴”有两种“型号”:
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另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这样,就能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就是,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这些“边缘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他们便会沉浸在“快乐”之中,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哎,多么痛的领悟……”。
现在,“奶头乐”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已发展成一个体量颇为庞大的产业。当下一切娱乐产品——影视剧、综艺、游戏,背后有着庞大的团队,用尽各种手段,去降低你触及它们的阻力。
它们会在你视野中不断出现,用各种资讯、消息提醒你,诱导你去点击。一旦点击了,就再也不会给你机会离开。
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公众们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他们会期望媒体为他们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
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最后,出一道思考题:如果让你统治一个小国家,最简便的方式是什么?
我猜测,只要给每个人找一份工作,然后发给每一个人一个手机就可以了,最好能做到WIFI全覆盖。
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