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以下这段文字本是作者希望用作体育理论课作业交给体育老师的。写到一半惊觉这种东西还是不要交给老师为妙,故停笔。现将这个半成稿放到公众号上供诸君阅读,姑且当作在围观一个歇斯底里之人书写其内心情感,或许能博得诸君一笑。
某大学重视体育这点,对于一个体育不错、最好还挺热爱体育的同学来说,自然是快乐和活力的源泉。但遗憾的是,我并非一位这样的同学。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某大学体育的评价并不等同于对于某大学体育制度之下的具体师生的评价——这很类似我们可以批评高考制度使得北京考生考取清华、北大有更大的几率,但不能因此直接批评一个考上了清华的北京同学愧对祖国、助纣为虐。虽然我本人对于某大学体育制度有诸多想法,但我确实非常尊敬某大学的体育老师们,他们至少在我作为一个体育不甚理想的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之时,以阳光乐观、不加以苛责的温柔形象缓和了我心中的极度不适。我也很佩服体育大佬们,他们以我不能想象的速度、力量和柔韧度圆满完成了各项考核,确实值得别的同学学习。
另一个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文化课程、体育,还是社工,某大学在这些方面的考核都是要求严格的,我写下这篇文章并没有单独针对体育课程之意——事实上,文化课程的考评和对于学生特定经历的看重这些制度本身,不同同学,尤其是在各自方面深受其苦的同学,自然也会有他们各自的看法。但由于这篇文章是一份体育课的作业,所以我将只讨论某大学体育值得注意的地方,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课或其它方面的制度就是完美的、正当的、合适的——后半句常被用来讽刺批评体育制度的某大学的同学片面、狭隘、愿意为文化课背书但不愿意为体育课背书。
某大学的体育课是怎样的呢?它具有非常严格的考评制度,什么指标都需要量化评分,倒也和不少人追求什么考评都要量化以方便排名,达成“公平”、“公正”的想法相契合。然而,这意味着体育课的打分只注重绝对表现,而不参考相对进步——除非,一定要反驳的话,老师可以在结算成绩时基于同学的进步和表现额外给些印象分,但这种操作是否正当、是否合适则得另说了。这牵涉到体育课的目的:体育课究竟是希望按照绝对水平评判不同同学,还是希望同学们培养出平时锻炼的兴趣、稳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事实上,某大学的文化课程本身在这方面就是矛盾的——一方面是有课程大纲的存在,明确每位同学通过这门课程都应该掌握些什么、取得些什么进步;另一方面却是通过考试和GPA的计算强制给不同同学分出了三六九等,即便被分到九等的同学也已经达到了课程大纲的要求。体育课虽然性质有别于文化课,但在这方面的内在矛盾却惊人的相似。然而,由于GPA明显是第一要务,现行体育课制度的真实意义实际在于按照绝对体育水平(姑且用这个词语,但很明显,由于不同类型的项目被拆散到了两个学期,单个学期的GPA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同学的身体素质)区分同学,为将“好同学”和“差同学”进行区分提供一个体育课的维度——一个现实的例证是,优秀毕业生必须前四学期的体育课平均绩点达到3.0。
那么鼓励养成运动习惯是如何达成在体育课的框架下达成的呢?且不论骑车摇手机的习惯是否也能算作大家公认的运动习惯,全勤完成了某软件的锻炼,有所帮助的也只是长跑和耐力,与引体向上这类同样需要考核的项目似乎没有任何关联。而以体育课分数、继而是GPA作为现实利益“诱惑”同学们去运动,能否真正达成培养锻炼习惯的效果,实际存疑——该爱运动的还是爱运动,但该不爱运动的也还是冷漠而痛苦地在某操场上奔跑,除非TA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当然,某大学无论在文化课上还是在体育上都并不在乎完全不爱学习或完全不爱体育的同学,功利主义在在校园内的盛行倒使得这方面的问题实际并不大。
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集体性,即便是考试时也是如此。这对体育较好的同学而言自然是展示自己才能的大好机会,但对于体育并不理想的同学而言只能平添心理负担——别的同学暗自嘲笑自己,自己当然非常难受;但大家若都是鼓励和安慰,自己又何尝不会因拖了这么宽容的大家的后腿感到愧疚?文化课的考试自然也有这种问题,但这些考试恐怕没有别的同学可以直接看到成绩不理想同学的具体分数,但体育课上,别的同学可是清清楚楚地看着你的动作和姿态,这点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当然,某大学事实上到底关不关心这些玻璃心同学也是和关不关心差生一样的一个未解之谜。
(原文到此结束、并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