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电视刚上市的时候,并不是只有液晶一种,还有等离子。两种技术一时难分高下。消费者也难以选择,不知道最终会是哪种技术胜出。
初期,等离子的优势明显,面板尺寸大,色彩更鲜艳。很多人认为等离子会胜出。长虹就押宝在等离子技术上。现在我们知道了,胜出的一定是液晶。
液晶一定会胜出的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实际上是一种半导体技术。液晶显示屏的一个个小格,也就是像素,是由半导体控制的。而等离子是一种真空管技术,原理上更接近原来的显像管。
真空管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虽然显示效果很好,但无法进一步发展。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至少到目前看,快速且没有尽头,也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因此,即使初期液晶的显示效果不如等离子,但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屏的分辨率会飞速进步,从2K到4K,现在已经到了8K甚至10K。液晶面板的尺寸,初期确实不大,但尺寸超过等离子,也只是时间问题。
也就是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液晶显示在面板尺寸、显示效果上都会超过等离子。后来的发展果然如此,现在,等离子已经基本退出了市场。液晶技术在平板显示领域一统天下了。
液晶和等离子两种技术的区别,意味深长。这实际上代表这两种工业发展模式。对等离子和更早的显像管来说,技术是五花八门的。优秀的企业会有独门绝技,并因此获得超额利润。
在显像管领域,索尼有高超的单枪三束技术,也就是特丽珑显像管,色彩表现力出众,图像更加鲜艳。索尼电视因此一枝独秀,虽然价格昂贵,消费者还是热捧。索尼因此利润丰厚。三菱也有独特的显像管技术。他们生产的钻石珑显像管的图像质量也明显优于竞争对手。
但对液晶显示来说,技术是通用的,生产是高度标准化的,分工是全球化的。各家企业生产线的上游供应商、设备提供商、配件商,都差不多,因此,液晶面板在品质上并无大的差别,最主要的差别就是面板尺寸大小。
三星液晶电视刚上市的时候,日本企业很看不起三星。一位日本记者到商城去对比三星液晶电视和日本企业的液晶电视,看来看去看不出差别。记者就此请教日本液晶企业的高管。日本高管答道:你连续看半个小时,就能看出日本产品和三星产品的差别了。
这位记者后来评论道,没有哪个消费者会在商场盯着两台电视比较半个小时。如果消费者觉得品质差不多,功能、可靠性也差不多,他们就会选择更便宜的产品。
实际上不只是液晶,进入数字时代以后,整个电子产业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模块化、标准化的生产,全球范围的产业分工,通用的技术,各家的产品在技术、品质上并无大的差别。在数字时代,竞争的主要方式不是靠独门绝技,而是靠开发新产品的速度、供应链控制、成本控制、营销推广等等。
在显像管时代凭借独门绝技大赚特赚的日本企业,在这个问题上落后于时代了。实际上,在计算机时代,日本人在这方面的错误可说一犯再犯。他们在通信设备、手机、PC机上都犯了类似错误。那就是在通用技术的时代,还一厢情愿地想靠着独门绝技、高超工艺、精妙设计等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当然,日本企业这么做,也不全是因为认识失误。他们在显像管时代赚到了高额利润,大家的收入也因此水涨船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日本企业非常需要维持显像管时代的高利润,而他们能想到的方式就是再一次找到独门绝技。
所以,在平板显示技术初期,日本各大企业想的都是和别人弄出差异化,奔向独门绝技。松下和日立主攻等离子。佳能和东芝研发一种名为SED的显示技术。索尼研究场致发光(现在几乎没人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三洋则专攻OLED。日本大企业中,只有夏普专注于液晶技术。
即使是夏普,也还是有独门绝技的想法。在很长时间里,夏普生产的液晶面板只供给自家的电视机使用,不对外供货。夏普想让自己的液晶电视一枝独秀。这当然很快成为空想。夏普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在通用的液晶技术上和别人有明显差异。后来,卖给鸿海以后,夏普首先改变的,就是开始对外供货。
三星和LG起初也是在等离子和液晶之间犹豫,但当他们看清了半导体给液晶创造出来的发展前景以后,就果断放弃了等离子,开始了对液晶“疯狂”的巨额投资。他们不再试图于在技术上打败日本人,他们知道,竞争的方式已经变了。
即使后来日本企业先后加入了液晶阵营,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独门绝技的痴情追求。分析液晶技术的专利分布后发现,日本企业的专利数量有明显优势,且专利主要集中于技术领域。可惜,更多的专利并没给日本液晶产业带来竞争优势,只是表明日本人还没有摆脱此前的思维方式,还想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日本人在液晶领域的失败,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竞争永远都有,但竞争的方式绝不会一成不变。日本人曾经凭借着“工匠精神”,靠着精雕细刻、工艺精湛、质量出色在世界市场独领风骚。
数字时代到来以后,这种精雕细刻在很多领域不再有用武之地。模块化生产、广泛分工、巨型生产线、巨额投资、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下,竞争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如果还执著地想靠独门绝技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最后只能尴尬地发现,所谓的独门绝技,基本都是自欺欺人,
甚至不仅是电子产业,很多大流水线生产的产品,比如奶粉、饮料、家电、轻工产品等等,产品都是高度同质化。事实上,一个厂家要对同一种产品执行多个标准,反而成本高昂、不切实际。企业细分市场往往只能靠包装、功能设置、营销等非技术环节。正是因此,代工生产被广泛运用。换句话说,在生产这个环节,不同企业的产品已经高度趋同了。
年头儿可真是改啦……
日本人是怎样被韩国人打败的,我们的介绍告一段落。通过韩国液晶产业的崛起,人们意识到了液晶周期和利用液晶周期大举投资,可以打破液晶领域的先行者壁垒。既然如此,就有人预测,韩国人能做到的,日后中国人也能做到。
那么,中国人是不是也像韩国人那样成功打破了先行者壁垒呢?下回再说。
(未完待续)
本系列文章内容,改写自《光变:一个企业及工业史》
苹果用户打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