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遇到一个表演型人格者大哭大叫,坐在地上撒泼打滚,你跟他说“能不能别闹?”、“成熟稳重点行不行?”这样说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这就是他的人格。
对表演型人格而言,这不是在闹腾,而是他的正常合理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从他人那里获得自信、将某些太过沮丧的情绪扼杀在摇篮里的方式。
当表演型人格者表现得太过分时,你与其大发雷霆,不如接受表演症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近视或脱发。
你会因为自己的朋友是近视眼或秃子而恼火吗?不如合理化表演行为吧。
合理化是一种很好用的工具。
对于心理疾病的孩子,我有时甚至想,是不是这根本不是一种疾病,而仅仅是一种很特别的人格存在呢?只是因为与大多数人表现不同,所以定义为疾病呢?
当初因为急于送女儿回学校上课,过度焦虑,在日常相处和治疗中急于求成,不能静下心来,允许女儿慢慢休养,这是不是一种欲速则不达呢?
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努力当好定海神针,不要因为自身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无处安放,就像八爪鱼似的拼命向孩子抓取。回过头看,当年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已经错过了太多。
比如我小时候,也会有读书读不下去的孩子,家长往往平常待之,不上学就回家种地,反正都能活下去,有什么大不了呢?根本不会归结为心理疾病。这些孩子后来不也好好长大成人,收获了人生平淡的幸福吗?
看见即疗愈,表达也是一种疗愈。
表演型人格被允许表达和看见了,就会慢慢安静下来。
比如心理疾病孩子的仇亲行为,如果家长总是制止孩子控诉,或者装失忆,或者道德绑架不认账.....孩子只会越来越愤怒,愤怒的小火苗熊熊燃烧,甚至燎原。
但是如果被允许安全、完整地表达,被倾听、被接纳、被共情,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表达,愤怒、委屈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弱,终至烟消云散。
第三、当表演型人格出现正常举动的时候,对他表现出兴趣来。
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当他做出了正常的表达和行为的时候,你要明确给出正向反馈,比如“你今天这个观点我特别喜欢,而且你这个表达方式很好,让我印象很深刻”。
这种正向反馈,会让他更倾向于选择正常的表达方式。
大多数家长都被误导了,因为迷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害怕夸坏了孩子,所以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心中暗喜,只字不提,甚至刻意贬损:“不要翘尾巴,你看别人谁谁谁,可比你厉害多了。”但一旦孩子表现不佳,就仿佛逮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着意强调渲染,还旧常翻老账,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踩入尘埃,反复摩擦。
后来我看书上说,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才是教育的最佳时机。真诚地赞赏孩子的具体行为,上升到人格塑造。而对有偏差的行为,一笑了之。用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填充孩子的灵魂。
第四、对自己在表演型人格者眼中从英雄变为走卒,或者从走卒变为英雄做好心理准备。
他的行为肯定会有一些可笑的成分,但是嘲笑会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
因为当他处于表演状态的时候,他的表现是极其魅惑的,他会在你面前不断地夸奖你,用极其夸张的词来形容他对你的感受,普通人会不小心陷入那个陷阱当中去。
因为他除了展示自己有魅力的部分,还会展示让人同情的部分,跟你聊天会讲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如果这时候你表现出自己特别爱听和愿意参与,跟着一块儿哭,他以后就会总想跟你表演,而且会演得越来越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