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奶嘴价格联盟

层出不穷的「大脑毒品」,是如何渐渐毁掉你深度思考能力的?

2023-05-10 14:56:27

From 网易公开课

微信号:open163


被碎片化信息包围的现代人,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


除了几句话就能理解的新闻、资讯,还有最近的小游戏分享界面,耗尽人的全部耐心。


群里一个个卡片随时砸过来,还不等到人反应,未读消息就已多到没法看。



数值不断增加,操作简单易懂,可见的好友排行榜……有广告语赫然写着:闲来无事不知道干嘛?用小游戏杀掉你的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信息就像新型大脑毒品,正在一步步地毁掉你的深度思考能力。


1. 碎片化信息危害多:

注意力、知识体系、大脑


为什么像“小游戏”这类碎片化的媒介产品能霸占注意力?


我们大脑中存在“奖赏回路”,它能提供“刺激—成瘾”这一过程。


当实现了游戏目标,多巴胺分泌会高于平常水平,作为奖励,就带来了快感和继续下去的欲望;反之,失落的情绪会降低多巴胺分泌水平,又促使我们去继续游戏满足自己的奖励期待。


这种不断循环的兴奋体验,就是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超越无聊和焦虑》中对游戏提出的“flow”,即“”的概念。


“身心舒畅”的体验,让人对游戏和碎片化的信息形成依赖。


Neil Postman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说:电视让儿童接收到太多该年龄段不需要的信息,这种电视文化会侵蚀儿童的精神。与之类似,如今全民都在体验的各类短视频APP,把一首首歌变成神曲,网友们深谙各种暗号一样的动作。


长期接受视频带来的高兴奋体验,不仅消磨大量时间,还会让人在面对纸质书籍这种刺激略低的媒介时,难以集中注意力。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张斌接受采访时说,《足球之夜》这档节目,从创办时的四个小时不断缩减,

“那基本上就是一个进球集锦的节目……‘你们少废话了,赶紧让我看进球’,因为进球一个接一个,不断地刺激你的大脑。”


就连足球这样的消遣,都变得碎片化——即便是球迷,也少有人能耐心看完一场90分钟的比赛。


信息碎片化,技术简化了我们获得信息的步骤,降低了认知成本。却也让人容易沉溺于一种自我满足的假象之中,认为什么都懂,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实我们获得的碎片化信息,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常识。在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往往只有事实和结果,却没有学习到真正重要的逻辑框架,而后者和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有直接关系。


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正被碎片化的信息侵蚀着。


长期包裹在海量信息之中的大脑,像是一台超载的汽车。处于信息的不断刺激之中,让大脑长期处于兴奋状态,长期释放大量多巴胺。


研究表明,长期释放多巴胺可能会使我们大脑内的左腹侧纹状体发生变化,分泌多巴胺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会被持续激活,长此以往,大脑很容易被损伤。


网瘾青少年与健康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厚度对比;红色区域:网瘾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厚度大于健康青少年;蓝色区域:健康青少年的大脑皮层厚度大于网瘾青少年


当我们对信息的刺激习以为常时,会不自觉寻求更多、更强的感官刺激,这种状态就像是““,对人的生理健康有很大危害。


碎片化信息更能影响我们的心理,最终反映在思考模式上。


brzezinski提出了“奶头乐”理论——tittytainment,是titty()与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词。


意思是说,要使80%的“边缘化”人口安分守己,消解他们精力和不满的情绪,就要给他们每人一个“奶嘴”——具体表现为大力发展娱乐产业,使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有释放精力的空间。


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大部分的人在接受着娱乐信息的同时,变成了得过且过的人。


诚然,虽然外界对这一理论尚存争议,娱乐的意义也不该被全面否定,但值得反思的是,把过多的娱乐当“止痛药”,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浏览新闻,刷热搜榜,表面上在与世界进行联结,得到“我与这个世界相关”的错觉,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但其实我们所获得只是一个又一个知识碎片,难以互相联系成为知识网络。


互联网不断的信息打断和干扰,更让大脑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的工作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习惯浅阅读,而难以进行深度阅读。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就在信息洪流中渐渐被冲散。


正如《深度工作》作者Cal Newport所说,

“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无聊时光都用浏览智能手机打发的话,你的大脑已经被重新编排,出现了‘心智残疾’,此时你的大脑已经无法胜任深度工作了”。 


2. 难以摆脱碎片化信息

也是人为的结果


热搜榜上娱乐明星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新闻头条中娱乐新闻也从未缺席,娱乐形式上花样迭出,真人秀综艺、网络直播,各种各样单机或者联网的游戏……一片热闹的背后,是信息泛娱乐化的危机。


“性星腥,黄赌毒“的信息自然带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满足着人们天生需要的快感,也让人沉沦于于此。


现在各类APP都在以大数据算法作为卖点,“为你推荐你喜欢的个性化新闻资讯”,让人每天看到的,都是兴趣范围内想看到的。


正如凯撒·R·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说:公众会按照个人偏好有选择性地接触媒介信息,并最终呈现出个人日报的形式。


用户的每一次选择都会被记录,我们看似获得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但实际上,我们早已陷入了“个人喜好“的信息茧房之中。


信息同质化,内容泛娱乐化,是人们情感诉求的需要,却也更是潜在人为的一种危害。


一集《黑镜》里,人们通过支付1500万点数参加选秀节目,赌一场更惬意的生活。他们被设定在电子化的世界中,人们像傀儡一样在小格子里用骑自行车的方式换取货币,所有的时间,用于管理自己的虚拟形象,力求升级。



世界被娱乐所操控。男主角没有虚拟货币企图逃离,但四周的墙壁显示:广告时间不得外出。


为娱乐疯狂的人类,也在被碎片化的娱乐奴役。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引用前文提到的“奶头乐”这一观点时说,

“今天的中国有两个新特点:第一是阶层开始出现固化,基层年轻人向上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


第二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资讯的收集越发方便、快捷,一切知识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但反而让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那种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将渐渐消失。


我想,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只能够改变自己,让嘴巴不被布热津斯基的“奶嘴”塞进,让时间不被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娱乐塞满,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思考的能力。


我们能够做到的大概只有这一点。”


3. 应对信息碎片化

是向自己主动发起的战争


如果碎片化是“魔鬼”,我们急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应对利器。


1、合理的自我控制


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玩游戏、看视频,其实并不是在放松,我们的大脑在低负荷地运作并且消耗能量。


长时间沉迷,会引起大脑的慢性疲劳,精力分散,对信息不敏感。


所以在接收信息前,要多一步划分重要等级的流程,控制自己不要在不必要的信息上浪费过多时间,把要获取的信息当成一份食谱,吸收真正有用的,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2、专注力需要科学锻炼


信息时代,用户注意力背后就是利益,信息生产者都纷纷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专注越来越难。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Gloria Mark发现,平均而言,雇员只能不受干扰地在一个主题上坚持11分钟,而且这11分钟还会切割成若干个3分钟的小任务。


为了获取碎片化信息而保持的“随时在线”“随时被打断”的状态很容易会让大脑陷入注意力过度活跃障碍(BAHD),并且还会降低思考速度和工作效率。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Theo Compernolle认为,间歇性的压力才是健康的压力,才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完成任务。


大脑和机器一样,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正如我们经常强调的一样,劳逸结合会让工作效率更高。


适当远离手机(看完今天的文章以后),才能给大脑放个假。


3、筛选信息渠道


网络信息时代,对信息的甄别、质疑、批判能力,决定了“信息食谱”的质量。从海量信息中识别出真正有价值,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就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新书《未来简史》结尾写到:

“过去想阻挡思想言论,做法是阻挡信息流通。但到了21世纪想阻挡思想言论,反而靠的是用不相关的信息把人淹没。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


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该忽略什么。”


参考资料:

[1]Postman N.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M]. Penguin, 2006.

[2]Postman N.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J]. Childhood Education, 1985, 61(4): 286-293.

[3]Jena L K, Basu E.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J]. Vikalpa, 2018, 43(1): 58-60.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网易公开课,微信号:open163,分享全人类的知识,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国产奶嘴价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