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沒有過多的擔心,不會有莫名的恐慌;沒有特別害怕的事物,隨遇而安。
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一、拒絕和陌生人交往。
二、對新鮮事物沒有探索欲望或是不感興趣。
三、對陌生環境感到非常害怕,不能與父母分離。
四、不敢一個人在家。
五、不願意或不敢和同學說話。
六、不喜歡學校,不願意上學。
沒安全感的孩子,可能會非常害怕陌生而不去探索,或是不顧自身安全,不會觀察周邊的環境,沒有危機意識;或是過度依賴父母,,需要依賴他人的幫助。
並不是說小朋友有這些表現就代表沒有安全感,我們沒法有一個完全正確的標準,只是說沒有安全感的或會有這些表現。
他們去周圍的事物感到好奇,但又不會過度害怕或是過度大膽,而是會慢慢觀察周圍的事物,慢慢融入環境。
孩子的安全感,是基於父母親和最親近的家人開始,如果從這一點開始做不好,日後在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是非常困難的。
一、懷孕期間媽媽的情緒反應。
在懷孕的過程中,胎兒會受到媽媽的一些情緒或作息影響,如果媽媽的波動很大,或是作息很不穩定,那麼孩子也會較為,不知不覺中,這些狀況都可能影響到孩子出生後與外界接觸的能力、情緒上的發展等等。
孩子的安全感是從媽媽懷孕的時候開始建立的,因此媽媽在情緒上需要穩定,媽媽可以多點摸摸自己的肚子,跟他們唱歌、講話。胎兒在媽媽的肚裡就已經能聽到媽媽的聲音了,因此這些動作都能達到安撫的作用,也能慢慢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出生時是由母體中分離出來的,這時非常需要母親在身旁照顧,給與無限的愛,因為孩子從與母親連接到分開,變成了一個個體,他會感到沒有安全感。
孩子出生後,若父母沒有給他好好照顧,如孩子哭的時候就給他玩具或是奶嘴,再大點時就給他電子產品,目的只是讓他能停止哭鬧,或是在孩子玩耍時父母在旁邊拿著手機,就以為是在陪伴孩子,這些其實都是令孩子沒法建立安全感的。
有些情況是,父母沒法長期在身邊,孩子很多時侯都由保母照顧,卻又經常更換孩子的保母或照顧人員,這也會做成孩子沒有安全感。
由於孩子的安全感是從最親迎的人開始建立,也就是從他心裡有一個感情支柱。而建立安全感,是需要父母對他有足夠的愛,讓他感到被愛的同時,亦能夠信任父母時,才能建立出來的。如果沒有好的情感依附,他是沒法建立安全感的。
因此盡量由父母或是固定的人員作為照顧者,讓孩子建立安全感,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不要只給孩子奶瓶或塞他玩具,抱抱他,跟他一起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與無限的愛。並不是拿著手機坐在他旁邊,而是真的在旁邊有肢體和眼神交流地玩耍,不要給小孩電子產品。讓孩子感受到即使離開了母親體內,孩子依然是安全,並與母親一起的。這些都可以從喂母乳做起,讓他感受到母親的存在。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保護,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當孩子想去探索時,父母都會用「別動,讓我來」的態度。慢慢形成了完全依賴父母的行為。
雖然孩子的安全感是建基於父母,但是過度依賴不代表他有安全感,他只是將所有事情寄託在父母身上,然而他並沒有建立的安全感內化到自己身上,當父母離開孩子時,依賴對象沒有在身邊,孩子是會感到非常恐懼、不安,失去方向的,這就能體現到孩子沒有建立出安全感。
在孩子長大一點的時候,應該放手讓他去做他能力做到的事,就算是很小的事,例如讓孩子拿自己的東西,讓他幫忙一些小事情,都是在讓他可以自己工作的證明,讓他有自信,知道自己也是能做到的。這樣能讓他不要過度依賴父母。
四、經常對孩子說「不」,經常大聲喝罵或嚇唬孩子。
有的父母會經常控制孩子的行為,當稍有不當就大聲責罵或是打孩子,有些爸爸媽媽會一直對孩子說:「這個不行」,或是不斷地責備孩子。
父母在過於生氣的時候,會說:「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警察叔叔要來抓你了!」雖然只是氣話,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是真的,他會感到恐懼和不安,影響他建立安全感的。
孩子最大的恐懼是父母不再愛他了,所以不要經常用喝罵或嚇唬孩子來教導孩子,因為這樣會對他做成陰影,對他心理會產生恐懼,過度的責罵也會令孩子產生內疚感,因而產生父母不要自己的焦慮,當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可以直接告訴他正確的做法,不用強調「不可以怎麼做」,可以說「請這樣做」。
可以在家裡的環境設定好,把小孩不能拿的東西放高,把桌角等包好,把應鎖上的門框鎖好,就不用一直跟他就「不要!」「不好!」,讓孩子在家裡時能探索。離開家裡時,如果孩子在街上不願意走,不要說「再不走媽媽就不要你了」,這種威脅性的說話,可以直接抱走他。
五、忽然離開孩子身邊,或在他不注意時突然離開
當父母需要離開孩子時,認為沒有必要沒有告訴孩子去哪裡,直接離開孩子。或是在他不留意時偷偷離開,以為這樣他就不會哭鬧。其實這樣往往會傷害他的安全感,因為他會覺得父母經常稍不注意就不見了、不要他了。下次再見到父母時,他反而會更粘父母,生怕視線一離開父母,父母就會離自己而去。
不要偷偷離開孩子身邊,不要讓他有種父母會突然離開自己的感覺,平時要離開孩子時需要告訴孩子,並承諾甚麼時候回來,如去拿一下東西,很快就會回來。當大了入托兒所時,也需要告訴孩子去哪,孩子在托兒所時媽媽會做甚麼,甚麼時候會回來接他等,雖然頸一兩次分離必然會有哭鬧的情況,但是很快的就能讓孩子明白這些地方是安全的,父母也會按時接他離開。
有時候父母少不免會有吵架的情況,而且在孩子面前也一樣,讓孩子經常處於不安或恐懼的氣氛,這也會影響孩子建立安全感。因為孩子的安全感是來自父母身上,有時候父母會爭取孩子的愛,希望孩子站在自己那邊,然後用一些手段拉攏自己的孩子,這是會對孩子做成矛盾,對孩子來說兩個都是最愛的人,強行要分邊站,會令孩子做成內心的焦慮。
孩子是需要一個和諧的家庭來建立安全感的,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時候以為只要關上房門孩子就聽不見,但其實這種氣氛孩子也能感受到的。父母或是家人可以試著用心平氣和的方或解決問題,這除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外,也能令孩子有個正確對待爭執的態度,不會學習了父母吵架時的模樣,從而出現情緒不穩定或是出現爭執時粗暴對待他人。
總而然之,孩子的安全感是從最親近的家人開始建立,安全感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建立出來。多點陪伴孩子,了解他真的需要的是甚麼,令孩子信任父母,感受到父母的愛,自然就會令孩子建立出良好的安全感。
參考資料:
書籍:
孕期—1歲預備好了來愛你 作者:鄭沁沁
生命重要的前三年 作者: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arob
瞭解孩子 作者:Maria Montessori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作者:海姆.G.吉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