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
7岁以前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儿童3~7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的雏形。从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布鲁姆的一项针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因此,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段时期非常重要。作为家长来说,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
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也认为:4岁前,是儿童发展形象视觉和口语语音的最佳期;5岁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期;5岁~6岁是丰富口语词汇的最佳期;7岁是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期。如果在这些关键期里能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教育心理学的另一角度分析,8岁前这一阶段人生经历了两次大的环境转变和两次角色转换,它是儿童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
按心理学理论把人生初期划分为6个阶段:0~1岁为乳儿期,l~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7~12岁为童年期。两次角色转换即经历了从婴儿到幼儿,从幼儿到儿童的转换。两次环境转变即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以个体生活的家庭到纪律约束的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幼儿园;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校班级。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好多小学生看上去活泼、顽皮、聪明、智力也正常,但就是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适应上述两次环境转变和角色转换。已经是小学生了却仍是幼儿的心理,已经在学校正规班级了却还像在自己家一样贪玩任性。
正如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从出生到7岁是人生重要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才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要在此时期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事实的确如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玩性大、模仿性特别强,最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这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在这一阶段如果教育得法,引导得当,可以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逐步形成诚实、认真、负责、助人为乐等优良个性品德,从而为其今后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性格,会对孩子将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所以在7岁之前,父母要注意孩子性格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孩子的4个性格征兆需要注意
优秀的性格特质不会自动在孩子身上出现,需要父母的精心培养和长期努力。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4个征兆,父母就要及时进行帮助和干预。
1.
害羞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能唱能跳,可是一到陌生环境里,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失声了。而最令家长感到尴尬的是,当好心的长辈跟孩子打招呼或者逗孩子玩的时候,孩子突然蜷缩成一团,往父母的怀里钻。害羞的孩子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否定自我。
对策
父母要让孩子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孩子事先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他就不会那么紧张、焦虑和不安,怕羞的情绪也会减少许多,父母也可以多带孩子到外面走走,多认识一些人,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感。此外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孩子就会克服害羞了。
2.
脾气暴躁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对孩子哄劝、呵斥、教训甚至打骂,但所有努力都尝试过后,父母会发现孩子依然蛮不讲理地哭闹,,过后这种事情还会一次次发生,弄得家长筋疲力竭。
对策
父母要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要给孩子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当孩子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将其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等安全方式进行发泄;还可以让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或者以其他更健康的方式发泄情绪。
3.
缺乏自信
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时往往缺乏自信,什么事情都不敢干。尽管父母经常用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常常将“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挂在嘴边。
对策
父母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父母更重视他自己的努力过程,能使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对困难。
4.
不合群
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游离人群之外,很难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
对策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另外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轮滑,鼓励孩子交朋友。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与性格外向、勇敢的小朋友接近,这是最好的互补法。
孩子的发展轨迹
0~1岁
从出生到3个月的婴儿。以睡眠为主。眼睛能够随着呈现在他面前的物体移动,能注视人的面孔微笑;能够追随声音转头;能够抓握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如果把周围的环境布置得丰富一些,让孩子经常接受各种视觉和听觉刺激并受到亲人的爱抚和照顾,就会促进他的神经系统的成熟、心理的发展。
3~6个月的婴儿。视、听能力比前一段有进步,开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东西和较长时间地玩胸前的玩具,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这时婴儿是靠眼、耳、手、口等感觉器官认识事物。此时,父母多逗引孩子玩,经常抱孩子到室外散步,多与他“说话”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6~9个月的婴儿。能用眼睛长时间地注视某一件物品;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会两手交替拿东西或用双手拿东西,在双手臂的支撑下,能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会用玩具相互撞击;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如“拍手”、“再见”、“谢谢”等,并且能照着去做。这一阶段,家长应多帮助宝宝练习站、坐、转等动作;给孩子一些中等大小的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和小摇铃等玩具,和他一起玩,并用正确的语言告诉他玩具的名称。
9~12个月的婴儿。能够在东西不见了时用眼睛去寻找;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鸭子小车的“嘎嘎”声等;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着奶瓶或杯子喝水;能拉着大人的手或扶着家具行走,由于宝宝自身能力的发展,使他对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或把东西放人口里尝尝。这一阶段您可以用双手扶着宝宝教他学走路,经常与宝宝在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以及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想探索世界的要求。
1~2岁
一岁半到2岁的孩子,不管看到或听到什么,总是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的语言能力急速成长,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事物的名称上。孩子一旦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后,就开始胡乱提出问题想要记起新的名字。而大人对此询问法通常不加理会。不过2岁前后的“问题阶段”所问内容都相当单纯,只是令大人感到罗唆罢了。孩子就是由这种方法来记人名及事物的,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这时应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日常生活,在这些活动中,即能促进一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你的感受到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无尽快乐,而且还能在活动中教孩子数数、认识事物,教孩子说话,培养他独立的能力,爱清洁、整齐的生活习惯。
3岁
3岁幼儿的智力发育很快。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2岁时那样一发火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在这段时间里为幼儿创造同众多的伙伴相互接触的机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是孩子们结识伙伴的好场所。
4岁
与3岁或5岁的时候相比这下,4岁儿童最不温顺;由于他们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
一是不要嫌烦:首先要父母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二是内外的差异:话再多的4岁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要学会慢慢引导孩子,有点耐心。
三是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话:4岁儿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当4岁儿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
5岁
5岁是幼儿游戏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家长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已经能够开始玩角色游戏,如用积木搭“动物园”、“饲养场”,自己扮演饲养员。
5岁儿希望被认可、被赞美的心态很强烈,称赞孩子是好事,但必须要他能了解理由。如果大人毫不负责地胡乱赞美一番,只想讨好幼儿,这将使孩子勉强自己去达成目标而发生预期不到的问题。称赞“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一定敢一个人待在黑漆漆的房间里睡觉”时,孩子为了勉强自己,虽然无法克服畏惧,也只好以“肚子痛”、“窗户自己会打开”等藉口哑乞求大人帮助。家长要注意花脑筋想出不同的赞美法,例如“这是你替我做的吗?谢谢你!”即使只是一点儿小的好事也要加以肯定与承认。还有,看到孩子努力想做好一件事时,最好及时对他说出一句勉励的话:“再加油!你好棒!好棒!”
6岁
6岁幼儿除了基本上能够生活自理外,还能在家中及幼儿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独自去邻居家及旁边的商店;懂得过马路时先看红绿灯及两边,要走斑马线;认识男女洗手间的标志,选择正确入口;坐车会主动系上安全带。
对6岁的幼儿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转折,老师和家长都应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生的角色。带领他开始在教师的教导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7岁
通常,大人对于6岁儿的评语多是"他愈来愈坏了!"而对到了7岁的儿童就会改变以前的看法,而成"他最近乖多了。" 7岁儿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
7岁儿虽然能够做好自己大部分的工作,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管他。相反地,如果我们过于照顾他,也会造成他的依赖性,永远长不大。所以,注意时间和距离的配合很有必要。同时,要常常称赞他以加强他的信心、提醒他的责任感。
分享
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定义: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
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感统”。
感统教育即指感觉统合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类智慧和一切能力发展的教育,一般针对幼年。
感觉统合概述: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人类智慧的基础,是人生一切能力发展的根本,从根本上系统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专注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人类感觉学习发展的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感觉通路;
第二阶段:发展感觉动作 ;
第三阶段:认识身体形象 ;
第四阶段:形成知觉运动 ;
第五阶段:发展认知学习。
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大肌肉的健全成长,所以平衡感的好坏,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特别是前庭讯息及平衡感协调而成的前庭平衡能力,会直接干扰运动协调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健全发展。
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并非知识,知识只是工具,如何吸收、消化、使用知识才是适应生活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官,透过中枢神经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称为感觉学习。 大脑将这些讯息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官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一种状态,13岁之前基本形成之后改变十分困难。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nna Jean Ayres)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
1970 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 1972 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 (J.Ayres) 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
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感觉统合术语广泛的应用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感觉统合的理论是由脑神经神经生理学基础发展而来。
简单地讲,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 10-30% 。感觉统合失常的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觉统合不足造成的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儿童提供了矫治的机会,也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为高智商低成绩儿童现象的烦恼。最新研究调查中国大中城市孩子感统失调率达到80%其中30%为重度感统失调。
爱尔斯认为,儿童的学习障碍主要源于他们的感觉统合功能失调问题,即儿童因神经系统功能协调不良,无法对从视觉、听觉、触觉、肌肉传来的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从地心引力及动作感觉等接收到的信息作适当的解释和利用,感觉输入发生困难,无法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并伴随其他行为问题。
具体训练方法包括爬行,悠荡,旋转和其他特殊的技能训练和活动(如轮滑)。可改善儿童脑体协调性、视听等感觉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对生活的态度。感觉统合训练在美国、日本等地已成为儿童(特别是幼儿)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中国也开始被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感觉统合失调原因:
1 、都市化生活小家庭制度造成孩子活动空间不足,导致爬行减少;
2 、父母工作忙碌由老人代养或者保姆代养;
3 、剖腹产是造成孩子触觉敏感的主要原因;
4 、怀孕期间妈妈活动减少,导致胎位不正:
5 、父母对孩子教育方法的冲突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认识的局限;
感统失调种类和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从严重程度上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失调三种。
1、轻度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对孩子的影响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加重,父母需要警惕;
2、中度感觉统合失调孩子的行为,语言,情绪,运动会有明显体现,家长很容易发现,发现及时训练及时会有很好的体现;
3、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表现很明显,但也很集中,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
感觉统合失调从神经学角度分为:触觉失调,前庭失调,本体感失调,左右脑平衡失调。
孩子主要表现为:
1、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2、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心理障碍多;
3、看似聪明,却很胆小;
4、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 ;
5、容易跌倒或撞墙 ;
6、咬手指或无法戒除奶嘴 ;
7、笨手笨脚,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
8、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 ;
9、固执,脾气暴躁 ;
10、发音不佳,语言发展缓慢 ;
11、粘人、爱哭、性情孤僻慢 ;
12、坐立不安,姿态不良,无法安静 ;
13、挑食、偏食、餐饮习惯不佳静 ;
14、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
15、怕别人碰触身体,容易吵架 ;
16、爱旋转游戏,过久而不会晕眩 ;
17、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
感觉统合的学习是学习一切的基础!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需要给与必要的矫正。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的障碍,药理是无效的必须通过合理的训练才能纠正。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有必要进行感统训练,其实不然。据大量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将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经过训练的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注意力、情绪、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
疾风儿童轮滑运动成长中心,入驻龙光商业广场!
活动:三人同行,一人免单!
时间:
6月15日至6月30日
地点:
龙光商业广场
人物:
所有亲爱的小盆友们
↓ ↓ 开业期间,所有小可爱们 ↓ ↓
轮滑课程 免费学!
轮滑课程 免费学!
轮滑课程 免费学!
↑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
更享
报名三人,一人免单
的福利!
还在犹豫什么!!
快带宝宝们过来体验吧!!!
轮滑,让孩子的未来更美好